全球智商 中日韓平均105最高
2007/01/24 16:50記者:編譯朱小明/綜合報導
根據英國教授林恩發表的「全球智商地圖」,東亞是全世界平均智商最高的地區,這個地區的中、日、韓人平均智商達105,但這份地圖卻引發種族偏見的爭議。
林恩是厄爾發斯特大學教授,他去年出版「人種的智力差異:進化分析」一書,把全球分為十個地區,根據620份智力測驗結果分析各地區的平均智力。結果顯示東亞人平均智力最高,歐洲人以99居第二。
其後依次為愛斯基摩人(91)、東南亞和美國印第安人(87)、太平洋島國民族(85)、南亞及北非人(84)。而智商較低的有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人(67)、澳洲原住民(62),並列智商最低的是非洲卡拉哈里沙漠原住民和剛果雨林的俾格米人(54)。
林恩認為全球平均智商不滿90,智商高低有一半是基於遺傳因素、一半是環境因素。寒冷地區的人求生存較困難,需要較高的智慧。東亞冬天平均氣溫為攝氏零下7度,是適合智商發展的條件。但也不是愈冷愈好,南北兩極的攝氏零下15度又太冷了,所以愛斯基摩人智商稍低。
林恩研究種族和智商的關係達25年,但他的研究結果引發爭議,批評者認為他選擇性引用資料,有偏頗和牽強之嫌。林恩在2005年聲稱男性智商比女性高五點,也曾招致批評。
以下轉載自 http://www.xinhuanet.com/
在收集研究了130個國家的智商測試後,最近,英國一位研究人種智商的學人得出了一個令亞洲人感到既驚訝又高興的結論。他的研究結論是︰中國人、日本人、朝鮮人是全世界最聰明的人,他們擁有全世界最高的智商,平均值為105,明顯高於歐洲人和其他的人種。得出這一結論的專家是英國阿爾斯特大學名節教授理查 . 林恩。他的這一結論是否可信?又是如何得出的?幾天前,本報記者透過電子郵件對理查 . 林恩教授進行了獨家採訪。
經過近30年和對130個國家的IQ測試,林恩教授得到不同地區人種智商的排名。
林恩教授1977年開始進入人種智商這一領域的研究。他在信中說道,上世紀70年代,他注意到了日本的飛速發展,作為智商研究專家,他馬上想到,日本能夠有如此快的發展是否因為他們有較高的智商?於是,他開始了對日本人的智商測試調查。他發現,日本人的人均智商達到了105。得出這個結論後,他又猜想,中國人是否也應該擁有同樣高的智商?調查測試的結果顯示,他的想法是對的,中國人的平均智商也達到了105。
中國、日本都屬於蒙古人種,地域又很接近,於是,林恩教授開始了對人種智商差異的研究。在收集研究了130個國家的智商測試後,林恩教授總結出了不同地區人種智商的差異排位以及原因。
東亞人(包括中國人、日本人、朝鮮人)擁有全世界最高的平均智商,平均值為105。而之後排位是歐洲人(100),埃斯基摩人(91),東南亞人(87),美洲本土印第安人(87),太平洋諸島土著居民(85),南亞及北非人(84),撒哈拉非洲人(67),澳洲原著民(62)。而人種智商最低地區是南非沙漠高原的叢林人和剛果雨林地區的俾格米人,平均智商為54。
林恩的這一研究遭到了西方社會的批評。他說,因為在西方有一個觀點︰所有人種的智商都是一樣的,研究人種智商的差異被認為是種族歧視。
透過研究,林恩認為,是惡劣的生存環境造就了高智商的人種。
林恩教授對造成這一結論的原因也進行了研究。他認為,造成人種智商差異的原因是生存環境和基因。林恩教授首先注意到了加州大學研究腦量進化的專家傑理森的觀點︰在物種進化的過程中,物種的智力進化受到了環境的重要影響,也是物競天擇的一個重要原素。動物們要想在惡劣的環境中成為倖存者,必須進化出足夠大的腦容量,這樣它們透過視覺、聽覺和嗅覺得到的訊息才能在大腦中進行充分的分析。
林恩教授認為,這一理論同樣可以用到人類的進化中。在對諸多的數據分析後,林恩教授得出,寒冷的氣候讓人類得到了更大的腦容量。比如東亞人的平均腦容量為1416cc,歐洲人的腦容量為1367cc,而撒哈拉地區的非洲人腦容量為1282cc。林恩教授稱,寒冷的氣候讓早期的人類必須學會如何御寒。在寸草不生,動物也很少出沒的冬季,尋找食物努力生存下去使得這些地區的人類獲得越來越高的智商,以求不被大自然淘汰。
既然東亞人的智商最高,為什麼西方人的發明創造更勝東方人?
當林恩教授提出他的研究後,很多人提出了質疑。第一點就是雖然東亞人擁有高於歐洲及美國人的智商,但歐洲人在科學技術研究上要比東亞人更勝一籌,發明也更多。林恩教授認為這是由於東亞人在性格上比歐洲人更循規蹈矩,所以在發明創造上受到了一定的影響,但這並不能證明東亞人的智商低於歐洲人。
林恩教授還提出,聰明的東亞人現下遍佈了世界各地,包括新加坡、馬來西亞、夏威夷、北美地區。而他們在各個科學領域的參與和成績也越來越突出。
埃斯基摩人生活在冰天雪地中,卻為什麼沒有最高的智商?
歐洲一些學人對林恩教授的結論的另一個質疑是,既然寒冷的氣候讓人類進化出最大的腦容量,並獲得高智商,為什麼生活在冰天雪地中的埃斯基摩人卻是個例外。
這一點,林恩教授用基因突變解釋這個問題。林恩教授說,在早期非洲直立人向世界各地移民進化的過程中,他們帶著能夠進化出高智商和低智商的基因。而這種基因在人口發展快、人口多的地區得到進化的機會就更多。在寒冷的季節,低智商的人類逐漸被淘汰,而高智商的成為倖存者。
埃斯基摩人的人口稀少,控制智商的基因突變成高智商的機會也就小於歐亞人。直到今天,埃斯基摩人的總人口也只有5.5萬人。
■相關鏈接
中國人的高智商值如何得出?
人種智商的測試及總結是一項非常複雜龐大的工程。在林恩教授的研究中,對130個國家的人的智商測試都來自各種專業的智商調查組織。比如對中國的人種智商測試,北京、上海、香港、西藏等地區的不同年齡段的人群都接受了標準化的智力測試調查。測試題包括兒童智力量表修訂版及瑞文標準推理測試等。在進行了複雜的表格處理和計算後,得出了現下的結論。其中包括的數據有,上世紀90年代中期在上海進行的兒童智力量表的測試,得出的人均智商值為107,另外對一些14至15歲年齡段的青少年進行的其他幾種智商測試題的智商值為103。另外還有透過瑞文標準推理測驗(非文字智商測試題)對6到15歲的中國青少年進行的測試,平均分值為101,12到18歲平均分值為104,等等。
■知識小貼士 什麼是智商?如何測試?
雖然我們經常使用智商一詞來描述一個人的聰明程度,但恐怕很少有人能準確地說出這一詞的含義以及如何測試。因此本報記者也請林恩教授為我們做了一個解釋,林恩教授向我們提供了一些資料。
智商(英文intelligence quotient,簡稱IQ)通俗地可以理解為智力,是指數字、空間、邏輯、詞彙、創造、記憶等能力。要測量智力,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給予一個測驗,而測驗裡的問題很明顯地要體現到以上能力的運用。
1905年,法蘭西心理學家比奈和教育家賽門合作設計了世界上第一個智力測驗。這些測驗,每個都共30題,由淺入深,測試人的判斷理解及邏輯等能力。這套測驗,被當時的法蘭西政府採用,用來測試學童的智力,以找出那些智力較低者,為其提供特殊教育服務。這個測驗被命名為比奈-賽門智力測量表,其後不斷修正先前設計的測驗。記者在對其他資料查尋後發現,20世紀20年代初及30年代,先後有中國的陸志偉和廖世承、陳鶴琴對此測試題進行了訂正。
在1916年,心理學家斯特恩提出一個“智商”的概念︰如果一個小孩子的智力年齡與他的生理年齡一樣,那麼他的智力就是一般;但如他的智力年齡高於或低於他的生理年齡,則他的智力便是高於或低於一般水準。
以下轉載自 東海大學
英國研究:東亞人的智商最高 歐洲則以德國人最聰明
2006/03/28 10:18
編譯中心/台北報導
英國阿爾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Ulster) 教授林恩(Richard Lynn ),研究全球各民族智商發現,東亞國家包括中國大陸、韓國以及日本的國民,是全球智商最高的人種,平均達到105。至於德國人與荷蘭人是歐洲人中智商最高的,遠超過排名第8的英國人與排名19的法國人。
負責此項研究的林恩教授在他最近出版的新書《智力的人種差異:進化分析》中亦有這樣的結論:東亞人智商平均達到105分全球最高,歐洲人以平均100分的智商緊隨其後。
研究發現,腦容量跟智商的確有關係,而東亞人種的腦容量比白種人多1立方英吋,黑人則比白人少5立方英吋。不過,專家說,外在客觀環境也可能影響智商發展。例如研究發現,柯林頓的智商,是小布希的兩倍,但是結果兩個人都當上美國總統,顯示智商並非決定成就的唯一因素。
據英國《泰晤士報》近日報導,這份研究顯示,德國人以平均107分的智商領先全歐洲,超過英國人和法國人的水準。根據調查,智商排名前15名的歐洲國家依序為德國、荷蘭、波蘭、瑞典、義大利、奧地利、瑞士、英國、挪威、比利時、丹麥、芬蘭、捷克、匈牙利、西班牙。法國是七大工業國中國民平均智商最低的國家,只有94分。
研究還指出,氣候較為寒冷的北歐和中歐地區國家民眾的腦容量約為1320cc,大於溫暖的南歐地區的1312cc,研究分析認為,這可能是因為北方的環境較惡劣,居民必須食肉以抗寒,進而使腦力增強,且他們也必須動腦才能與大自然對抗,所以腦容量也變得較大。
研究還表示,每個國家不同地區的智商也會有差異,例如倫敦是英國平均智商最高的地方,約為102分,主要可能與數百多來社會精英都遷移到倫敦有關,至於英格蘭與威爾斯地區民眾的平均智商為100.5分,而蘇格蘭地區則是平均只有97分。
此外,根據港媒報導,美國心理學協會去年進行的一次最新調查顯示,通過對全球人種的智商(IQ)測試對比發現,主要人種的智商的確存在差異,最大相差50%,東亞人比美國白人和黑人都要高。經過核磁共振研究顯示,容量大的大腦擁有更多的神經細胞和神經連線,處理信息的速度更快,其中,東亞人大腦容量比白種人平均多1立方英寸,白種人又比黑種人多5立方英寸。